提升金融人士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的三个有效方式

HOT
frm作者 编者: 中国FRM考试网 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frm发布时间 发布时间:2017-06-17

frm报名、考试、查分时间、免费短信提醒

  如何活着?各有各的方式,而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尤其是对于处于高压环境的金融人士而言,本文给出了三个独到的建议:独处、爱和做一些无用的事,独处和爱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但做一些无用的事,可能你比较难以理解,但相信看完本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不仅是金融人士,这三个建议适用于任何人。
 
  独处、爱和无用的事
 
  在一次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课上,某老师先讲了很多技术问题,接着讲了一段题外话,内容是心理咨询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如何减压?这段题外话多年来我一直记得。在说出老师的答案之前,我先简单解释下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会压力大。
 
  心理咨询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压力很大的工作,因为来访者(来做咨询的人)跟他说的都是比较灰暗的、悲哀的、不幸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很多的负能量。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咨询有疗效的话是不可能去隔离这种负能量的,而是必须选择跟来访者站在一起,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容器”,去真实地盛放和承载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这势必会影响到心理咨询师自己。
 
  而同时咨询师不是一个神,本身也是人,他自己的生活也会遇到一些压力和问题,这样的双重压力就会很大,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处理好这些压力,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心理咨询师越帮别人做心理咨询,自己的状态就越不好。
 
  前几年,有个统计数据,调查的是哪个行业里的人寿命最短?结果排第一的是心理咨询师,排第二的是警察。所以心理咨询师是压力很大的一群人。因此,这个职业的要求是心理咨询师要有比较强的抗压能力,比较有心理弹性。这也是心理咨询师自我人格要不断完善和成长的原因。
 
  老师说心理咨询师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要经常做三件事:独处、爱以及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我觉得老师的总结非常精妙和有趣,私以为不单单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人,而是所有的人如果能经常做这三件事,生活应该会快乐很多。
 
  独处是让自己和自己相处,留出时间和空间面对自己。我一直认为孤独是人生的重要伴侣。一个人能够学会怡然自得地独处,独处时容易把自己搞得快乐起来,他在和别人相处时也比较容易理解和尊重他人,会有更多积极愉悦的人际交往体验。我在《孤独要趁好时光》一文里说:独处,让我真正明白了一个人生活是怎样的状态;也让我看清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的种种矛盾之处;它同时提供了一个直视自己,和自己对话、碰撞、握手言欢的机会。强调独处对一个人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如果说独处是与自己相处,那么爱除了爱自己之外,显然是需要另一个对象的。
 
  我想先谈一下爱是什么?《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是“You jump,I jump.”《恋爱的犀牛》中说爱是这样的:“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里则写道:“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人们对于爱的描述与表达,关于爱有成百上千种感觉,但是“爱”究竟到底是什么,却没有人给出具体的答案,爱似乎是像雨像雾又像风的东西,但是有一个人居然试图做一个科学实验去弄清楚“爱是什么”,他就是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
 
  50多年前,哈罗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恒河猴实验。他们将8只小恒河猴和猴妈妈隔离开,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给两只人工母猴抚养,一只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
 
  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
 
  结果很多人应该都能猜到了。刚开始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人工母猴都有接触,但是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毛茸茸的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绒毛母猴这里,所以,并不是有奶就是娘啊。
 
  这些幼猴大多数时候都在绒毛母猴周围玩耍,困了还会在它怀里睡觉。当一只发条玩具熊在旁边“咚咚”地打鼓时,害怕的小猴会选择紧紧抱住绒毛母猴以寻求安慰和保护,而不是铁丝母猴。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无论是哪一只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毛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还有一次,哈罗把幼猴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了,里面放了积木等一些新玩具。如果有绒毛母猴在场,小猴子们会把“她”当作安全的来源,会喜欢出去探索和摆弄各种玩具,然后时不时回到母猴的怀里,接着又继续出去玩。然而,如果只有铁丝母猴在场,它们就会对陌生环境充满了恐惧,它们哭叫,缩成一团,焦虑不安,根本不会去玩玩具,探索外面的世界。
 
  除此之外,哈罗还发现,铁丝母猴喂养的小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猴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这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跟猴子一样,人类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接触柔软的物质会带来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爱的最重要的元素。人是需要爱的,需要情感依恋的,被人爱跟吃饱饭一样是人的基本需求。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爱是有物质属性,它是柔软的、温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爱的作用,不仅让你的身体更健康,还可以给人安全感和支撑感,让一个人能够更安心更自由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汤姆•奥克斯曼博士(Dr.Tom Oxman)研究了一群因为心脏病开刀的病人。他想预测哪些病人开刀以后恢复得较快,而哪些病人没有办法存活。
 
  结果他发现,竟然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可以来区分这两大群人:
 
  第一个问题是,你跟旁边的人有没有定期规律性的、有意义的、爱的连接?
 
  第二个问题很奇妙,就是你有没有从你的宗教信仰上得到力量与安慰?
 
  对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人,在6个月内,死亡率是21%。但是对于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即他们既有有意义的爱的连接,同时也从宗教上得到力量与安慰的人,死亡率只有3%。短短6个月之内,竟然有7倍的差别!【1】
 
  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爱的连接所带来的好处是身心一体的,它可能是比一个人吃得健康,住大房子,早睡早起,经常锻炼等对一个人更有帮助。心理学家黄维仁说:“有的人就开玩笑:如果要在健康的朋友和健康的食物之间做选择,最好的当然是两者兼得。但如果迫不得已,必需在两者选其一的话,宁可选择健康的关系、不健康的食物。换句话说:宁可跟朋友们吃北京烤鸭、吃蹄膀,而不要一个人吃胡萝卜!”
 
  亲密关系是具有治愈作用的。
 
  无论是父母、恋人还是好友给予的爱会让一个人活得更健康,同时生出一股自信来,遇到挫折也不逃避,也不害怕。那种“反正有人爱我”的感觉能够让一个人敢于活出真实的自我,有利于发挥自我内在的潜能,安心自由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如果说独处和爱讲得都是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身边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带给心灵力量,那做无用的事情呢?能有什么用呢?
 
  先谈一下什么叫“无用的事情”。
 
  老师说,经常有学生问她在读什么书,有什么心理学专业书籍可以推荐?她却说,我常常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比如小说、剧本、游记等。她鼓励我们经常去做一些与自己的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旅游、徒步、爬山、跳舞、看画展、话剧、电影,听音乐,做义工……鼓励我们温暖地跟那些萍水相逢的人相处,给门卫保安一个微笑,在旅途上帮陌生的旅伴一些忙,耐心地给问路的人指路,坐地铁的时候给老人让个座……
 
  反正是那些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和好处的事情。老师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的理解是正是这些无用的,没有目的性的事情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快乐,内心生出幸福感。
 
  前段时间,男友跟我讲他们单位领导考核员工绩效的事情。他所在的部门是创新部门,部门里很多员工都是搞科研的,但是科研这种东西,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出成果的,往往需要一个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同事都是很热爱自己工作的那种人,按他的话说是“技术狂人”,但是因为要应付领导的检查,怕领导问,你这个东西有没有实际的作用?可不可以为公司带来利益?所以,每次领导要检查工作的时候,他们都赶紧先弄一个所谓的“科研成果”出来给领导看,而不是把自己真正在做的事情告诉领导,因为怕领导不让自己干了。
 
  男友和我说,搞科研的人有两类,一类是领导说这个东西有用,有市场,然后将这个科研目标安排给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就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另一类人对某一事物很感兴趣,他自己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也不清楚自己能不能研究出结果,也不确定这个研究结果有啥用,反正就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去做了。
 
  结果有意思的是,后者往往更能成功,搞出非常创新和实用的科研成果来。
  这让我想到3M(雾霾时候很多人会买该品牌的口罩)的那个创新体系,他们好多研发人员有百分之十五的闲暇时间,这部分时间公司是不考核你的,甚至是这个公司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是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能的,他就是做研发,而且是按他自己的兴趣去做。据说,有个人是一个化工博士,还很热爱文学,突然有一天他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很感兴趣,就开始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去研究荷花为什么出污泥而不染,甚至还申请了研究经费,领导也不知道他这个研究到底有什么用?
 
  可是后来发现这个东西很有用,比如矿井里头,因为井下很冷,戴着眼镜作业的时候,眼镜很容易起雾,如果在上头涂上一层这样的涂料的话,它就不会起雾了。再比如它可以让高速公路上的标牌“出污泥而不染”。因此这个产品第一年推出的时候就有十亿美金的销售额。【2】
 
  管理学里很喜欢讲目标管理,说做什么事情要以目标为导向,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一个公司要有好的业绩,必须目标清晰,而且目标要能不断拆分,大目标要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小目标又要分解为更小的目标。
 
  但是如果一味地盯着目标,那些短期内无法出成果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了,而这些事情往往到后来却起着改变公司命运的作用。
 
  一个公司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
 
  就讲个我自己的例子吧。小的时候,对于写作这件事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要靠它赚钱。当我在日记本上奋笔疾书的时候,我妈在旁边说,你别整这些没用的玩意,赶紧洗洗睡吧。我也不理她,继续写我的日记,因为我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后来靠着多年的锻炼和累积,我就出书了,现在靠文字为生。我想就算我出不了书,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因为我就是喜欢做这个事情。
 
  一般来说,当你有一个好的,愉悦的过程时,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导向的结果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讲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是以目标为导向还是以过程为导向的问题,或者说你是把你的关注点放到结果上还是把这个关注点放到原因上,关注点不同,感受也不同。
 
  当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标准不同。
 
  比如说老板让你一天内交一份报告,不交出来你就丢掉工作,这个时候你可能就要更关注结果了,不然就丢了工作。比如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以分数高低为结果导向的,最后结果是每个学生就知道考试,大部分的学生根本得不到学习的乐趣,有的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因为除了考试他不会干别的,也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成年以后还有很多人梦见考试,噩梦中吓出一身冷汗。
 
  一个人如果做的每件事情都有目的性,以结果为导向,他会越做越疲惫,视野越来越狭窄。因为他容易有心理负担,不容易体会到做这件事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容易计较得失,少了那份从容与洒脱。
 
  我认为一个人常常要做一些“无用”的事情,生活才会更有乐趣一些。你学摄影不一定是为了成为摄影师,也不一定是靠摄影赚钱,但是如果你喜欢,玩摄影就让你的生活更丰富了,你的内在变得不一样了,你会明白哪个角度取景好,知道怎么构图更美,知道怎么去欣赏一幅摄影作品,而不是只有一句:嗯,这张照片不错。
 
  多做一些“无用”的事情,也是有利于维持生活的平衡。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他身上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在充分用着的时候,其实是很可怕的,说不定会出人命的。当我上了一天的专业课时,睡前我看的书往往与专业无关,而是像《金瓶梅》《百年孤独》《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这样看起来对学习专业知识无用的书。当我写了一天的文章,我往往会出去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浇浇花,散散步,逛逛公园,去菜市场转转。这些无用的事情让一个人闲一闲,维持着他生活的平衡,这样他就会多一点其他可能,多一点生活的创意,多一点活着的乐趣。
 
  如果说“独处”讲的是与自己的关系,“爱”讲的是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做无用的事情”则是讲我们与生活或者人生的关系,经常做一些无用的事情,人的身心灵反而会更健康。
 
  这符合道家说的“无为而治”,意思是放下一些控制,放下一些目的性,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我想当一个人做到“独处、爱和无用的事”,那他的生活一定是顺着自己的生命节奏,与生活本身共舞,绽放出自己生命的精彩与丰美。
 
  【1】这个实验数据来自黄维仁《活在爱中的秘诀》一书
 
  【2】该例子来自冬吴相对论第105讲:绩效考核的悖论
 
  —THE END—
 
  来源:金融八卦女。作者:meiy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frm考试网(www.frm.cn)综合整理提供干货资讯,来源:网络,若标明原创文章,经授权转载,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frm题库
FRM考前强化提升

备考工具

    收藏本站 咨询学姐微信二维码 资料专题 模拟机考

登录

登录

请输入您的昵称
您正在备考FRM 几级?
您目前从事什么行业?
GARP does not endorse, promote, or warrant the accuracy or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or services offered by frm.cn. GARP®, FRM® are trademarks owned by G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