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大波分析师,不,一大波网红正在靠近......
你们金融业的人真会玩,做得了研究,写得了报告,还要有颜值!让我们这种人怎么活?
才华之外颜值才是真担当?
然而,分析师化身网红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卖方研究的产能过剩。且看基金经理的吐槽:
“我们公司只覆盖6家大的研究所,每天能够从卖方收到近300封邮件。如果覆盖全部20多家主流研究所,每天至少能收到1000多封。对大部分人(买方)来说,是来不及看的。”
“效果上,和电话会议比是要好一些的。虽然没什么互动,但是因为是录播,大家时间自由的时候可以去看看,但电话会议只能固定时间拨进去。再和各种微信群比,我的微信里有近30个相关的群,真是也没时间看。”
——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
研究报告产能过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在这个视频直播火爆、网红争相绽放的年代,分析师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报告能脱颖而出,利用直播的形式,的确能够吸引买方眼球。
在视频直播出现之前,部分不甘于被淹没的分析师就已经用手中的键盘,敲出一份份堪称“惊为天人”的作品。还记得2015年一夜走红的桃子姐吗?彼时长江证券金融工程分析师覃川桃发表研报《你大妈不是你大妈,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引起广泛关注。而同一时期民生证券的《和尚你又在与哪个女人纠缠》,更早时候海通证券的《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让市场连喊奇葩之余,又不得不打开报告来细细品读。
观点很容易被埋没,采用创新的形式,至少在一开始吸引人去关注。
只是,这波视频直播网红虽然这些视频推出后,在不同网络社交平台获得许多转载,业内外人士都讨论热烈。但是,这些“网红体”的研究报告究竟说了些什么?好像没几个人关心。
卖方分析的价值突围?
卖方报告到底有没有价值?看看一个来自知乎的段子:
你真的理解卖方报告每一个词背后的意思了么?
“静待/有待/尚待”=“我觉得没戏了,但不好意思直说”
“且待”=“我觉得没戏,但有怕他突然有戏了”
“可期”=“我觉得有戏,但又怕他突然没戏了”
“基本符合预期”=“误差30%以内”
“略超预期”=“误差30%-100%”
“大幅超预期”=“饶了我吧,别回去找我当时的预期是多少了...”
“如我们之前所预期”=“适用于对任何情况的评论”
“拐点”=“不景气的时候的专用词”
“短看XX,长看XX”=“总有一个是靠谱的吧”
“广阔/可观”=“听说很大很大,但是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大”
“XXX对本报告亦有贡献”=“就是他写的,有问题找他”
“我们认为”=“错了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值得关注”=“应该买或者卖,但是我也不知道是该买还是该卖”
“有待确认”=“我很迷茫”
“上升/下降趋势确认”=“我翻多/翻空翻晚了”
“股价回归理性”=“跌的只剩裤衩了”
“估值优势凸显”=“裤衩没了”
只是开个玩笑,卖方分析师的报告本身就不是你投资的直接依据,不能代替你思考,只是提供你一些信息的来源。根据这些信息,再经过一些推理,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结论。卖方报告的结论反倒不重要,我们需要看的是其中的原始数据、逻辑以及一些客观的信息。
投资活动的前提是预测,这包括两个维度:一是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收入、盈利以至于宏观政策、资金利率等经济变量;二是预测交易对手的心态、想法和判断等行为变量。
问题在于投资活动必须在这两个方向上都做出预测,这必然涉及简化、猜度和概率,所以要做精确预测是十分困难的。
举个例子来说事,假设有笔投资,其盈亏只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输光当尽,血本无归;要么完胜而回,博得一倍之利。
假设共有100项分量相当的因素在影响投资结果,投资者顶多只能够深入分析其中的10项因素,且对这10项因素的把握是60%;其余90项因素无法仔细度量和评估,其多空影响只好认定为随机事件,产生盈亏的概率各50%。这时投资者成功预测的把握度就是51%。
如果有卖方分析师深入研究、且仅仅深入研究了第11项因素,并将预测该因素的把握度从50%提高到60%,这时投资者杀伐决断的成功概率将上升到51.1%,提高0.1个百分点。如果该笔投资的规模为100亿元,那么买方投资人的预期收益将因此增加1000万元,后者就是卖方分析师创造的价值。
正如某港股大V所评:“在财经界,有颜值的网红能火,但真正的大boss,无疑还是各类战绩辉煌的投资人或者各大所的所长、核心研究员,战绩和名声带来的价值是颜值无法比拟的。说到底,这个还是个靠实力的领域。文章也好、微博也好、视频直播也罢,变的是形式,不变的还是投资观点的准确性。”
来源:进门财经。综合知乎姜运亚、第一财经、安信证券高善文、格隆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进门财经。综合知乎姜运亚、第一财经、安信证券高善文、格隆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