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十年,不忘初心……?
2007年,我从一名律师转行进入投行。之后于2012年赴香港时写作了这本纪念我投行从业经历的《亲历投行》。后来连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我在香港、上海、北京兜兜转转,本来有不少机会做其他选择,但始终没有离开投行业务一线。如今,我的投行从业时间已超过十年。
刚刚结束的2016年,我全年飞行了134次,共计25万4427公里,去到过全球7个国家的30个城市,99%的飞行都是在出差。我经常选择8点以前的早班机,因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一天的时间,上午就可以开始跟企业交流业务,当晚甚至可以飞赴下一个出差地点。
过去的一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从业这么多年,工作的时候还是像每天打了鸡血一样。对我而言,这是做一名投资银行家的自我修养。
2014年我从香港归来,重新回到本土投行,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不一样的变化。我虽然在香港接受了一些海外资本市场的讯息和经验,但与国内资本市场的生态已经有些疏离了。当时的感觉有如在监狱里关了两年后重获新生,外界的一切都是遥远的道听途说,从前的生存法则已经落伍了。
当年的投行是人人艳羡的金领行业,毕业生争相要进入的行业;如今媒体上已经有不少关于投行成为夕阳行业、未来可能消亡的论断,投行里大部分是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金融民工。
当年的投行就是师傅带徒弟,小团体主义,靠着自己在资本市场圈子里的人脉关系挣钱吃饭;如今,投行的猎户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英雄主义一去不复返,投行产品(服务)越来越标准化,专业服务的价值在客户那里显得暧昧不明,资本为王,投行在竞争中更看重整体资源整合优势。
当年的投行还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做的项目都是传统行业的企业上市,交易网络的信息传播效率也不够高;如今的投行更关注高速成长的新经济,投行本身的业态也在受到互联网技术的改写。
当年的资本市场也相对简单,即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没有最近2015年中国的股灾冲击大;原因是如今的资本市场有了结构化融资,杠杆放大了灾难的效应,也增加了不少新玩法,资本市场更加精彩刺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去赖以生存的行业经验几乎全部作废。投行就是一个需要每天都不断学习的行业。
从香港回来后的这两年,我一度像个刚入行的新人,重新学“走路”,重新培养自己的客户,跌跌撞撞地摸索新的“江湖生存之道”,总算又融入了这个圈子。
但也有一些不变。
描写华尔街投行的经典《说谎者的扑克牌》写的是80年代的华尔街投行,至今读起来仍然生动形象,我一再重读,学习如何把握交易的机会、节奏,如何看待投行内部的争斗,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投行产品。《门口的野蛮人》也是描写几十年前的杠杆收购,当2016年A股资本市场上有了同样的敌意收购时,大家还是只认这一部经典。当我读到那些买方律师们气喘吁吁地跑过几个街区把投标文件交到卖方投行手中,觉得感同身受——只不过我们今天变成了以邮件的形式递交电子报价信函。
上百年来,投资银行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制造交易、创造价值的行业精髓始终没有改变。
过去的一年里,我跟一些年轻人和资深的投行人士都交流过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是一个banker(投资银行家),而不是金融民工?
这与你从事投行工作的时间长短并没有完全必然的联系。有些人从业多年,依然是金融民工的思维。而即使是一名刚工作的投行新手,也仍然可以具备投资银行家的素质。
如果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任务、研究政策法规、写招股说明书,即使四处奔波、加班加点,也可能只是一个金融民工。而当你有意识地去用心思考如何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就开始有了投资银行家的思维。甚至,只要你能够对客户负责,力争把细节做到极致,也就具备了投资银行家的基本素质。
更高一等的banker,会去制造交易、创设产品、解决问题。
投资银行家的最高境界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男主角,有一种绝处逢生的能力。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言放弃,坚持,一再坚持。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一件事。从业十年,我希望自己一直能像当初刚进投行一样,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报有最大的热情和信心,直到成为一名真正的投资银行家。不忘初心,与君共勉。
来源:CareerIn投行PEVC求职,,作者:班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CareerIn投行PEVC求职,,作者:班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