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述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一价定律”的前提下成立的决定汇率水平的理论之一,认为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一价定律”是指当不存在贸易壁垒并且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于套利的作用,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价格都相同。
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
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因为物价指数就是两个时点物价绝对水平之比,反过来,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报告期的汇率都等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二分之一,这时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但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
这一学说以两国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大体相仿为限制条件。以绝对购买力平价解释汇率的决定基础,以相对购买力平价解释汇率变动的内在规律。绝对购买力平价表示公式:,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
二、结合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论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增加迅猛,资本顺差居高不下,使得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不仅与自身经济发展有关,而且还与全球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已成为全球性的值得关注的问题。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措施有以下几点:
财政政策。这包括采取出口、退税、免税、进口征税、对进出口企业发放财政补贴等方式,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减少贸易逆差或者提高贸易顺差;对资本输出和输入征收平衡税,以限制资本流动。
汇率政策。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压低本币汇率,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反之,有大量顺差时,则支持本币汇率上是上浮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
利率政策。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带动市场利率上升,可以起到吸引外资流入作用,反之,降低利率可以抑制资本流入,促进资本流出。
利用政府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政府间信贷可以是短期的,即由两国或数国中央银行签订短期信贷协议,提供短期性的支持。也可以是事先安排的,即在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在需要时提供支持。
实行外汇管理。对外汇收支与汇率实行直接的行政性干预。诸如规定外汇收入全部或大部分卖给国家,对外汇支出进行某种限制等等。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由于各国的国际收支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国的逆差往往是另一国的顺差,这样的背景推动的国际合作。当某一个或某些国家都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就会商讨对策,给予贷款支持,帮助应付短期内的国际收支失衡。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基于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动机是利率的减函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函数表明人们要持有的是一定数量的实际货币余额。把利率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是凯恩斯的一大贡献。因为利率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也不稳定,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古典数量论提出质疑。且提出在极端情况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多种资产作为货币的代替物,认为货币与实物是可以相互代替,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影响货币需求。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认为货币流动速度的稳定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不敏需求感,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之间的主要差异。
不同点:
资产的范围不同:凯恩斯仅考虑货币与债券,弗里德曼以多种资产作为货币的代替物,认为货币与实物是可以相互代替,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影响货币需求。
货币的预期收益率的看法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的收益率为0,弗里德曼认为它是一个会随着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收入的内涵不同:凯恩斯的收入是实际收入水平,弗里德曼的收入则是恒久收入水平。
货币的稳定性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受利率影响,因此不稳定。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恒久收入,因此是稳定的。
影响货币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凯恩斯强调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弗里德曼强调恒久收入水平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与否的看法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弗里德曼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变形V=PY/Md=Y/f(Y,r),认为函数稳定,V虽然可变,但可预测。
相同点:
两者都是在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都认为货币需求量与收入和利率有关;
两者理论都有创新,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产生巨大贡献,也都存在不足,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