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下午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细心人士发现,此次学习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次以“金融安全”为主题进行的集体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尽管对金融工作多次发表过内容不同的讲话,但就金融安全及金融工作发表的讲话,这次应该是最为系统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并成为今后我们维护金融安全、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5月4日起,《经济日报》连续推出4篇评论员文章,对“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安全重要讲话”展开了权威解读。
以下为4篇述评要点
5月4日刊发的《维护金融安全事关全局》
该文就习近平提出的维护金融安全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作了解读。文章指出,维护金融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章认为,没有金融安全,金融无法健康持续发展,也就难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仍在累积,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杠杆率较高,市场流动性存在陡增陡降风险,处置不良资产任务艰巨,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上升,资管产品风险凸显,非法集资花样翻新,金融监管存在不少短板,等等。为此,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使金融发展更好地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更好维护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
5月5日刊发的《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
该文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的6项任务中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文章认为,改革是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治本之策。当前,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过去高速发展时积累的风险逐步显性化,比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实体经济经营出现困难,导致金融体系资产质量下降、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推进金融业公司治理改革,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
文章指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深入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5月6日刊发的《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控制风险》
该文就习近平指出的“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作了更细致的阐述。文章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控制风险,但并非要将金融风险一扫而光,而是要确保各个市场主体能够为自身决策负责,不把风险传导他人,从而将金融风险限制在局部,使风险爆发的负面影响不至干扰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文章还指出,坚持底线思维,意味着要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健全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积极应对外部冲击风险,加强对国际收支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和响应。
5月7日刊发的《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实体经济》
该文解读了习近平提出的“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文章指出,当前,金融业一定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倾向,一部分流动性不是注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空转”或涌入投机领域,值得高度警惕。
文章认为,在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通过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引导分散社会资本流向实体产业、实体企业;另一方面,要着力疏通传导机制,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4篇评论员文章原文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一
维护金融安全事关全局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深刻指出了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准确理解、把握金融安全在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维护金融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金融安全稳定,有如给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经济运行顺畅健康;金融不够安全,金融风险突出,经济安全也必将受到威胁,导致经济运行混乱、经济形势恶化。
从更全面的角度看,没有金融安全,金融无法健康持续发展,也就难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就难以得到有效支撑和保障。
总体看,当前我国金融形势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原来被高速度所掩盖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金融风险也集中显现,金融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仍在累积,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杠杆率较高,市场流动性存在陡增陡降风险,处置不良资产任务艰巨,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上升,资管产品风险凸显,非法集资花样翻新,金融监管存在不少短板,等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更加频繁。维护金融安全,不仅需考虑境内金融稳定问题,还要时刻关注跨境金融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深度融合,国际经济的波动会很容易传导到国内金融领域,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
为此,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使金融发展更好地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更好维护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二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6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
当前,防控金融风险应更积极主动作为。而改革是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治本之策。
以债券市场为例,此前不少债券违约案例,大多以刚性兑付收场,这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让整个市场失去风险判断的能力,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不合理,更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长期看,这种“零暴露”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风险,无助于金融风险防控,还埋下了风险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企业融资渠道更为多元,金融资源分配效率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金融体系在改革中“强壮了筋骨”,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过去高速发展时积累的风险逐步显性化。一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实体经济经营出现困难,导致金融体系资产质量下降、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二是我国金融创新较快,金融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了事实上的监管“真空”,也留下了监管套利的“灰色地带”;三是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够完善,近期部分银行出现的风险事件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暴露出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缺失、风险控制不足的共性问题;四是将资金错配到预算软约束主体,这些对利率不敏感的主体扭曲了金融资源配置,也导致市场定价机制失灵。
面对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对各个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更关键的是,金融改革不能“开倒车”。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为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提供了较好的时间窗口,要抓住时机进行改革。尤其是针对金融机构内控不严造成的风险事件,需要推进金融业公司治理改革,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
在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同时,守护金融安全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深入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尤其是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三
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控制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控制风险,科学防范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在金融领域,市场主体始终要面对不确定性作出经营决策,因决策高下出现经营的优胜劣汰,也是金融市场中的正常现象。坚持底线思维,并非要将金融风险一扫而光,而是要确保各个市场主体能够为自身决策负责,不把风险传导他人,从而将金融风险限制在局部,使风险爆发的负面影响不至干扰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需要摸清风险所在。“君子安而不忘危”,我国金融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但对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大,随时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并对国内的金融市场主体形成冲击,心中有数,才能沉着应对各种挑战。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浪潮中,一批金融控股公司和新型金融产品逐步浮出水面。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各监管主体均从行业层面出发提出监管要求,有时难以对这些新型的公司和产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金融监管中的空白和短板,为盲目加杠杆等行为留下了监管套利的空间。如果任由这些风险点野蛮无序扩张,将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对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强化监管意识,提高监管效率。一方面,要正视监管责任,不能为推动行业发展而轻视或放松监管;另一方面,要把握金融规律,以科学办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把握节奏,讲究策略。同时,还要破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想法,坚持协同防范风险,加快建立金融监管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健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将所有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和金融产品置于监管之下。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对风险因素进行主动管控。对于已经发现的局部风险,坚持早防早治,绝不姑息养奸。禁止非法金融活动,取缔非法金融机构;扎实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非法集资高发势头;对于债务过快上升的经济部门,要限制增量债务,并通过债转股、债务置换等办法稳妥处置存量;对于不良资产,要继续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严格限制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变相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综合施策防范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
有备方能无患。坚持底线思维,意味着要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健全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积极应对外部冲击风险,加强对国际收支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和响应。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金融安全重要讲话系列评论之四
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实体经济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强信贷政策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兴衰。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作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总体而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尚有待提升。当前,金融业一定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倾向,一部分流动性不是注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空转”或涌入投机领域,值得高度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实体经济既是经济社会繁荣的根基,也是金融发展的根基。金融因应实体经济需要而产生,其收益归根结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产出。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因此,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本质要求。离开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业“躺着挣钱”的高增长时期过去,一些金融机构转而通过加杠杆、以钱生钱谋求高利润。这种模式不可持续。资金在虚拟经济中打转,拉长了资金流转链条,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蕴含资产泡沫化风险,最终难免危及金融业自身的发展。
而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虽然往往周期长、见效慢,很难赚到“快钱”,但实体经济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来源,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提供更为长久的合理回报。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时期,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在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通过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引导分散社会资本流向实体产业、实体企业;另一方面,要着力疏通传导机制,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并不是简单地大水漫灌、粗放刺激,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各项政策的指引,使资金真正流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除了资金融通外,实体经济还需要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金融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固有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流动性配置等优势。这其中蕴含着极大的创新空间,应成为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方向。
应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同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有发展潜力、急需资金的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小微企业。
近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相继出台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金融机构应认清定位,回归本原,有效服务和反哺实体经济,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编辑/王咏倩、胡达闻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编辑:徐晓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原作者。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FRM考试网推荐阅读:CFA、FRM、CPA证书全球认可度及发展前景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