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投行工作是否还是一个传说?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尽管现在投行人员的素质早已参差不齐,但投行之外的人仍然羡慕那些正在投行或曾在投行工作的人,主要因为投行的造富效应。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想多赚钱的冲动,毕竟,这也是个人能力的某种反映。
即使说了再多关于投行的工作压力大、出差时间长、没有个人生活,很多人仍然对投行持有美好的幻想。
2010年初,在我还以百倍的热情战斗在投行第一线的时候,投行部安排我在项目上指导一名实习生了解投行工作,这个小青年当时就读威斯康星大学本年二年级,目标也是进入华尔街工作。
他彬彬有礼的叫我“老师”,做事主动,除了对投行一无所知外,各方面都很优秀。当时他推荐我一本书,叫《Monkey Business》,是两个投行助理记叙华尔街投行人生的,我当时很不屑:只能在华尔街做到BA就辞职的人能对华尔街有什么深刻见解呢?
如今,我终于“逃离”了投行,有机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读完了这部纪实书籍,我发现里面有些东西触动了我。
说实话,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来说,华尔街投行与中国投行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这也恰恰是我接下来想要重点叙述的东西,但是,我必须说,有些东西是相同的,那就是投行工作带给我们的身心折磨和对生活美好追求的丧失。
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我们这些经历过投行洗礼的人积累了或多或少的财富,然后或走或留,但无一例外,觉得身心俱疲。
习惯了熬夜加班却不考虑什么加班费,学会了有时拼命有时偷懒,学会了一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后一醉方休然后精神饱满的奔赴下一个项目,一度忘记了那些让生活丰富精彩的旅行和朋友聚会,忘记了周末宅在家中的简单快乐,直到我们终于离开投行回归人间,或者就这样一直在路上疾走,停不下来。
投行,是一份特别的经历,但你不一定非得尝试,因为人生有太多种可能性,很多经历远比在投行工作精彩,你不一定非得通过糟蹋自己的青春来证明自己。但如果你问我,投行人生为什么值得我多次书写,为什么那些在投行痛苦挣扎的人在考虑换个行业时会有那么多的顾虑?
我会引用《Monkey Business》结尾的文字来回答你:“人们在放弃一项自己曾为之倾注过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苦心经营过的事业后,难免会自问决策是否明智。”
“生活就像跷跷板,需要的就是一种平衡。在我和特鲁珀还是投资银行家的日子,就仿佛跷跷板的一头站着一个又胖又贪婪的家伙,另一头是一个快乐的小精灵。你根本看不清那个家伙怎样移动,所以怎么能达到平衡呢?”
1
梦想没有那么光鲜
《Monkey Business》自第一章起就向我们描绘了奢侈腐化的华尔街投行生活:出差坐头等舱,住5星级酒店,享受豪华轿车服务,身着手工制的西装,打爱马仕的领带,穿菲拉格慕的鞋子,下班可以享用免费的酒水,还能尽情与脱衣舞女欢乐!
不难理解,为了过上这样的生活,多少华尔街的投行人士都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而那个撒旦的名字就叫“金钱”。
你要是真以为中国的投行人士也能时不时摊上这样的好日子就大错特错了。2006年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时,有次听到其他项目组的律师无比羡慕地谈到投行。
他说起他们的一个IPO项目去北京报材料,然后说券商住五星级酒店,他们只住三星,语气中掩饰不住的一股子酸味儿——如今管这调调叫“羡慕嫉妒恨”。于是我心存念想,以为那就是投行生活——高端金领人士。
等我真正进入投行,满怀期待地踏上第一次出差之旅,到了目的地武汉,装做漫不经心地问企业来接我们的司机说:我们住什么酒店呀?司机爽快地回答:白宫!就在东湖边上,风景好的很。我心里嘀咕,白宫是个啥星级的酒店呢?
等到了地方,终于明白了,原来白宫就是企业自己开发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啥星级也没有,除了形状像美国白宫外简直一无是处,没过两天我就被那里对蚊香免疫的毒蚊子咬得眼睛红肿。
而这家打算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办公楼也是一座毫不起眼儿的小楼,因为没有电梯,每天我的心肺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青花瓷般的投行金领梦直接被打得粉粉碎。
其实这主要是由于中美不同的投行工作方式造成的。
读过《Monkey Business》,你会发现这些投行助理们整天干的事就是编撰各种项目建议书、融资方案和招股说明书,但他们并不需要在客户企业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他们出差通常是为了到客户所在的公司进行商洽或是进行路演。
按我的理解,在美国的上市制度下,上市本身不难,但找到真正对公司感兴趣的客户把股票发出去才是关键。
而在中国,鉴于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一系列严格的上市标准并要求企业必须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才能过会,因此,通常情况下,一般的企业很有动机为了满足这些标准而捏造事实或者造假。
或者说中国的商业社会本来就很混乱,这就导致了中国投行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到企业去实地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协助企业满足中国证监会的各项审核和要求,从历史问题到未来发展目标,从财务状况到日常公司治理,从税务、海关、环保到员工社保,无所不包。
在中国,一次IPO的过程,就是一次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的全面培养过程,或者是一次为了让企业看上去满足这些标准而进行的“包装”过程。
至于“夜夜笙歌”的部分,中国投行也不是没有,那干脆就是一种折磨,鉴于中国人长期以来就偏爱所谓的健康生活,没人愿意在干了一天活儿之后还陪着企业的几个高管在那些小城市看起来不那么正经的KTV唱唱跳跳,外加红黄白几种酒混着喝个没完。
有些企业真的会叫几个当地美女来“公关”,陪着什么领导唱个小曲儿,参加这种活动对于我们投行女员工来说无异于自取其辱,还得假装脸不红不白地坐着。
经过以上总结,基本可以认定:在中国,投行算得上是个脏活儿累活儿。万一你的项目成功上市,别忘了上市酒会时赶紧抓住机会秀一秀你的爱马仕皮带,那几乎是你得瑟的唯一机会。
2
加班的真相
《Monkey Business》向我们揭示了华尔街疯狂加班的可怕程度,每周30到50小时的文字处理工作,80%的文案会被否定,连续72小时不合眼的加班,8天路演,飞行12000英里,穿越7个国家8个时区,他们的受虐程度都超常。
金融危机爆发时,我们甚至在电视中看到,雷曼兄弟的那些初级投行员工还在不知就里的加班,我简直怀疑他们就是在盲目的瞎加班,做些毫无意义的工作。《Monkey Business》部分证实了我的猜测:长期在投行工作的员工已经不会独立思考了,他们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华尔街的超常人加班反映了这些华尔街核心人物的焦虑症:他们不到项目开会讨论或招股书付诸印刷的最后一刻决不定稿,他们是偏执狂,也是完美主义者,他们靠折磨下属缓解他们的长期工作压力。
他们逼着所有的投行助理加班只因为一件事——加班已经成了行规。
如果你因为这些描述认为投行生活很恐怖,恭喜你,在这个环节,中国的投行胜出了——我们稍有人情味儿。在中国,根据你的职位、能力,还有项目的具体情况,投行加班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意义。
在中国投行,通常投行人员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做业务的能力,没有什么所谓的系统培训,因此,中国投行喜欢有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而不是像华尔街那样偏爱商学院的优等生。在中国,没有与投行对口的商学院教育,我们也不需要像华尔街投行的分析师那样不停的做模型分析。
简言之,在中国投行,加班的第一阶段为陪坐和打下手。
再后来,我由初级菜鸟升级为高级菜鸟,可以独立撰写一些不复杂的招股说明书章节了,这时我的加班增多,不过都是为了赶写招股说明书和调整格式。
这时我遇到了愿意教我一些具体业务问题的领导,他在项目的前期不大写东西,因此很愿意在现场口授我一些投行知识和业务规则,小到如何用word调整格式,大到一些财务知识,在我这个阶段,也就是这样而已。
不过,当他们开始讨论募投项目的确定以及管理层讨论分析时,我这个外行就完全插不上话了,我只能看他们写好的章节来学习,如果领导和企业董事长讨论这些重要内容的确定,通常我只能旁听,对其内容一知半解,也许到了十二点或者更晚,他们会发个善心让我先回宾馆休息。
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投行的加班都比较温和,甚至在项目初期也不用加班,到点就和企业一起下班。一些业务骨干甚至惯于在项目上偷懒,先让那些新人拿招股书写着练手!企业有问题就解答一下,没问题的话,每天电脑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到招股书快定稿的时候才进入相对恶性的加班,十二点、一点,忙着核对招股书前后文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保荐人有时在这个阶段才会在现场出现,通读招股书,有经验的保代开始提示下面人改正那些有问题的章节,混日子的保代则在这个时候开始熟悉项目情况。
当然,在哪里都少不了那些偷懒不干活的人。在华尔街,这些人会在年终业绩考评时被某些同事揭发,或是在项目失败时找到下属做替罪羊,也有可能就自己承担责任。
而在中国,差不多的故事也在上演,有些人把招股书写得一塌糊涂让其他同事替他们“擦屁股”,或是不负责任地拿份儿保代津贴或是项目签字费舒舒服服混日子,当然,也有人在投行混不下去,只好走人。
说到底,加班的真相就只有两种:累得半死,或是滥竽充数。
3
谁才是忽悠高手
《Monkey Business》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华尔街投行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作者称之为“投行食物链”,每个级别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分明,从一个级别升至另一个级别要有足够优异的表现和一定时间的磨炼才行。
简单说来,最低级的是分析师,用该书作者的话说,“分析师根本算不上是人,就和猴子一样。成堆的猴子,互相趴在背上,挑拣着对方毛发中的虱子。”通常而言,没有在商学院学习过的人进入投行就只能做分析师职位,做些琐碎却繁重的工作,慢慢被调教成投行的机器人。
再往上就是该书作者所处的银行助理职位,从这一步开始,你可以被称作一个banker,“投资银行助理所作的很多工作都和价值以及成本核算相关。原则上讲,每笔交易都离不开估价。”所以,这些普通的投行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做模型,算估值。
在中国投行,我们也有所谓的等级制度。纯本土的券商里投行职员级别包括项目经理、高级经理、业务董事、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那些合资券商或沾过外资气的券商里投行职员级别包括A、SA、(IVP)、VP、(D)、ED、MD,加括号的项目表示在有些券商中这一职位序列没有设置。
总之,只是内外资券商叫法不同,在公司中的地位各序列基本相同,比如我本人在本土券商做到过总经理助理的级别,相当于合资券商中的D(Director)。
不过在中国投行,特别是本土券商,级别的调整相对灵活,特别是在保荐代表人制度存在的情况下,有的年轻人考过了保荐人考试,甚至迅速注册为保荐人,他的级别就可以很快得到提高。
有时候,我们本土投行内部就只有两个级别:保荐人和非保荐人。
在当年保荐人资源还特别稀缺的时候,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我听说A某考过保荐人考试后立马升格,被周围的新人称做“A总”,过了一年,那新人也考过了保荐人考试,当下改口把“A总”叫回“小A”,表示二人就此又可以平起平坐了。
不过,抛开保荐代表人制度不说,在中外投行,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在业务能力之外,忽悠能力高的人通常比较容易得到升职,说得洋气点儿,如果你与客户及监管机构沟通的技巧不行的话,在投行里很难受到器重进而快速成为一个高级别职员。
这种所谓忽悠能力,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项目实践上慢慢找感觉,你最好早点开窍,别光顾着埋头写文件。
在中国投行,真实的情形也差不了太多。忽悠的办法有好几种,当然,说来说去也就那么几种。首先是出大牌,如果想拿下一个大的项目,派去忽悠客户的人级别一定要高,最好是公司总裁、副总裁级别,实在不行也得投行总经理亲自上,这一招首先就会让客户觉得“倍儿有面子”,体现出我们投行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
这些经历对我日后做PE也很有帮助,因为PE大部分情况下提供不了专业的服务就更得忽悠了!而怎么能在忽悠中体现中你的气场,是一门学问。
第二招是技术派出场。投行总有那么些专业过硬的技术人士,最好是保代,有时也可以是业务骨干,根据事先了解到的企业情况,制作一份充满“个案关怀”的项目建议书。
然后再由上述资深投行人士在会面现场当场为企业家解读其公司上市的关键问题及解决之道,最好能让企业家感觉到除了我们投行,没有其他券商能这般懂他的企业和行业状况,最后只剩一句相见恨晚的——缘份啊!
第三招是卖弄关系和资源。譬如一家江苏券商在承揽江苏企业IPO的项目时,最好要充分体现出老乡见老乡的优势,同时亮明自己与江苏证监局打交道多年的经验,在企业IPO辅导验收的过程中坚信一定会顺利通过云云。有时也可以微妙地向企业透露一些会里最近的“风声”,表示自己与会里熟悉,可以在IPO审核的过程中协助企业更好地展示自身优势,化解危机问题。
我还见过有的投行向企业称自己做过同行业或上下游的公司上市,可以把其他公司相关情况告知企业或撮合他们的某些生意。总之,告诉企业,你能为他们提供最最增值的服务,除了其他券商都能为他们做的那些事儿,你还能为他们做些别人不能做的事儿,管他到时候执行效果打多少折扣,先忽悠了再说!当然,这些关系和资源的使用,最后多半都是空头支票。
除上述招数外,你还可以使用些其他“下三烂”的招数,就是些不成正规门派的抢项目办法,这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刚说了,美国华尔街投行也都做些不要脸的事。
比如,用自己惊人的酒量在餐桌上与客户结成哥儿们;贿赂目标企业的某个关键人物,承诺给项目承揽费;或者给某些小气老板们一个慷慨的折扣。
4
文字处理的微妙之处
现在我们知道了,华尔街投行的普通员工也要进行大量的文字处理工作,不比我们这些写招股说明书的中国投行人员轻松多少。只不过他们写材料是客户导向型的,而我们则是政策导向型。
华尔街招股说明书的第一部分是“总述”,起草人员有75%的时间花在这一部分的写作上,这部分的目的在于用2-3页的篇幅浓缩整个招股说明书的精华,让读者感觉不到被介绍企业的“平庸”。
在中国,这部分对应招股说明书“概览”部分。我第一次写“概览”时找了几个已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做模板,依葫芦画瓢地弄出一份概览,结果被领导大骂写得不好。因为我只是把后面“发行人基本情况”、“业务与技术”两个章节的部分核心内容复制粘贴到了这里,因此,没有精炼地体现出发行人的优势。
我确实写得不行,可那是因为,我用以做模板的招股书太差!我后来发现,有些国内投行人员写“概览”时就是这么糊弄事儿的,而我自己,要是没有领导点醒,恐怕也会这样糊弄下去。
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种“说明书”或“建议书”性质的专业文字,撰写人员的文字驾驭能力到底重不重要?
在华尔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他们有专门的“文字处理部门”对这些文件从格式到内容表述进行润色;其次,在华尔街,这种文字上的专业性和文件形式的考究,代表了一种专业机构的态度。“作为银行助理,如果文字创作和整理能力较高的话,无论男女,至少可以在华尔街风光四五年。”
中国投行的招股书,近一两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是其中的低级错误,这与我们没有专门的文字处理校对部门有关,中国的投行人员需要自己处理这些“杂务活儿”。至于文字内容本身,我以为,即便不追求文字的简洁明了,甚至表述专业而不失优美,至少应该意识到文字表述对审核人员阅稿过程的潜在影响。
5
华丽丽的路演
要是你碰到一个在华尔街做过投行的人向你大吹特吹其在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事情,你应该看看《Monkey Business》中所说的:“很多年轻的银行助理一提起出差或旅行都会感到不舒服。
整天都得不停地赶飞机、打出租车,或抱着很重的狗屁文件,携带的行李中没有一样是自己想要或需要的。”
“要经常核查语音信箱里的留言,坐在飞机上也得工作。平常人坐飞机时感到的不适和时差等,助理们都得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自行克服。”现在你还觉得华尔街投行免费的出国旅行机会是种享受吗?
《Monkey Business》的作者罗尔夫在书中向大家描述了自己在欧洲各地旅行参加一个垃圾债券发行路演的经历。在这个项目中,主承销商是高盛,而罗尔夫所在的投行是联合承销商之一,因此,他们只派了银行助理这样级别的人参与路演。
在中国,承销商的地位也分三六九等,全面负责主要工作的当然是主承销商,在有些大项目中,你会看到联席主承销商三家左右,这些通常是靠着各自的关系资源各显神通,在项目中地位相对均等的承销商,不过鉴于各家的工作人员通常也不能完全一起工作,有时还是以一家为主导,其他家辅助工作。
当然分销商就不可能参加什么路演了,我从事资本市场工作那年承揽了二十几个分销项目,每次都是文件来文件去,有时连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干啥的都没搞太清。
如果你所在的投行作为保荐人和主承销商负责的一个项目即将路演,从前,我就可以直接恭喜作为项目成员的你说:修成正果了,等着发奖金吧。现在,随着媒体监督和公众举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果你曾经在之前的尽调和招股书撰写过程中犯过懒,我劝你还是保持适度的乐观为好。
如今,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本来就没有多少定价话语权的投行资本市场部更有可能让你直接来个发行失败。三天路演结束,得到的结果竟然是nothing。那么只好调整价格再来一次,夜长梦多,谁都不喜欢在发行环节多费功夫。
在中国,一次华丽丽的路演通常在京沪深三地举行,企业的主要高管和投行的保荐代表人需要在连续的三个工作日分别在这三地与机构投资者代表进行交流,力图说服他们给出一个较高的发行价。所谓的投行人员“奢侈”的工作状态只可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路演的酒店,那必须得是三地金融核心区最好的五星级啊,要是哪个小气点的老板选了个相对不够面子的酒店(尽管也是五星),可别怪路演提问环节和中午吃饭的时候基金公司的研究员不给你好脸。
所以,新一轮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真的会产生巨大效果吗?我只能说:结合着接下来的市场整体行情变化,咱们走着瞧先。眼下,你大可以直接对我说:“你不懂。”
尾声:投行工作能有多赚钱?
自然,如果在这种国际大投行成为高级职员,其收入状况简直不可想象,如果想了解这些人的收入情况,推荐看一部叫做《Margin Call》的电影。
在国内,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我们知道了,拿到年薪百万人民币以上的保荐代表人比比皆是,不过作为一个有志进入投行工作的无经验人员,我有必要告诉你其他一些投行人员的“悲惨遭遇”。
在成为保荐人之前,如果你幸运地通过了保荐人考试,你会获得一个头衔叫做“准保”,然后你就要费劲心机的想办法让自己获得一个在某项目上作为项目主办人签字的机会,那是你获得“不劳也有获”的保荐代表人身份的重要步骤。
有一次全国各券商资本市场部的代表参加一个论坛,最后一天请来了著名财经人士秦朔先生做演讲,他很敬业的讲完之后坐在了台下,想听听这些资本市场的人们讨论些什么。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一些进入资本市场部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谈自己对投行资本市场工作的感想。
某位准保姑娘在台上情绪激动地花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大谈自己如何在考过保荐人考试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各处求领导给自己一个签字的机会,我当时坐在台下觉得脸上真挂不住——难道我们既不热爱工作,也不谈项目经验,就只有这点激情可抒发吗?后来,我果然瞥见秦朔先生悄悄提前退场了。
事实上,在各家投行,有好多早在2008年就考过了保荐人考试的“精英”们,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注册为保荐人,他们多半时运不济,签了倒霉的项目上会被否,或者直接撤材料。还有的人,为了能签到一个马上上报的项目,直接跳槽去了别家券商,结果在那边是个新人没人罩着,签了倒霉项目继续被耽误。
那年,有个长相很爷儿们但名字有点“娘”的投行人员因为参加保荐人考试时资历造假被撤销保荐人资格,自那以后,证监会对保荐人考试时不符合参考条件的情况审核从严,又导致有些投行人员不能注册。蹉跎了这些年,所谓的百万年薪还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撇开这些不谈,单靠在投行做项目拿奖金挣钱也绝非那么容易的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我的一个朋友研究生一毕业就进了投行,前三年做的项目居然一个也没有发出来,到了年终发奖金的时候,鉴于他们公司没有部门平均奖,他拿到的奖金连投行中后台人员都不如。
当然,相反的传说也有,据说有个姑娘毕业进了投行就赶上了某国有银行上市项目,结果第一年就拿到了30万的项目奖金。所以,那些问我投行能赚多少钱的朋友们,让我如何回答你呢?不如让我反问一句:你觉得你自己一向运气如何?
我的个人经验是:急功近利通常没有什么好结果。要是你一心想着赚大钱,对赚大钱没有帮助的事儿你就不干,通常我只能根据你得到的结果判断你的运气较常人如何。但人生是一场长跑,就算你在这一阶段占得先机,谁知道别人不会在下一阶段胜过你?
看着那些不在投行工作的朋友每年有固定的假期去旅行,可以早点找到意中人、花多时间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而你只能看着或期待着银行户头上的数字增长得快一些,你真的觉得有限的人生你丰富体验了吗?
不过,我仍然要向那些在投行坚持工作了多年同时还一直兢兢业业的人致敬。
对于投行工作,或者任何一份工作,我只能说:尽你所能做好它,关注这份工作本身,关注这份工作带来的体验是不是能丰富你的职场人生,你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并受人尊敬的职场人。
很多附加的东西只有在我们不过分在意的时候才可能顺利地得到。
*本文选自:金融老编辑(lovebanker),作者:班妮,曾在国内律所、投行、PE机构工作,现在香港从事跨境并购相关业务。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章须经原作者同意,感谢作者的付出和努力!